2018/12/21

一牆之隔,方寸之間

2018.12.1星期六,天氣晴。

今日「3D列印小學堂」來到台北歌德學院(https://www.goethe.de/ins/tw/cn/index.html)德國文化中心。

繼三年前受邀合作之後,Ctrl+P再度把3D列印設計體驗帶進歌德學院,為了一年一度的館慶迎賓日。

館慶是歌德學院年度最重要日子之一,「迎賓日」的目的是讓有意了解德國文化的人來到歌德學院,藉由各種活動彼此交流、建立關係,像是德式桌遊、趣味德語、遊學旅遊講座、德式聖誕餅乾手作.....等富有趣味與文化內涵的體驗活動。

然而3D列印可以做什麼呢?

透過溝通初步了解,歌德學院希望「列印一些德國相關的小物」。

順著這個的想法,我們發想了幾種可能:德國建築模型如布蘭登堡、磁鐵貼、吊飾、三色德國國旗變化版.....最終選定了一個代表德國歷史與文化的指標: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


作為冷戰時期最重要的象徵,有不少藝術活動都以柏林圍牆為主題表達對這段歷史的影響與反思。

這是一個可大可小的選題,如何能讓這樣的主題放入體驗工作坊之中,而不至於太沈重也能享受設計的趣味,於是我們設定了兩種方式:2D塗鴉與3D塗鴉。

活動進行的開始,我們先從圖像提問帶學員循序進入情境:

『在一張手繪圖畫上大家看到了什麼?』
『生活周遭哪裡有「圍牆」?』
『「圍牆」代表的意義?』

『想像......從台北車站開始沿著忠孝東西路築一道高達三米多的圍牆,把整個台北市區隔成北與南,兩邊的人無法互通,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隨著問題循序的鋪展,現場學員有一度沈默了下來,一同進入了柏林圍牆的這段歷史背景情境。
戰爭固然沈痛,但是人類終究會用不同形式跨越過去那個傷痛,時間是一直往前走的,這就是歷史。
德國人對於這段歷史療傷的行為之一,就是藝術行動。
全長167公里的柏林圍牆被打開之後,有部分被保留下來,其中一段在1990年被來自21 個國家的 116 位藝術家改頭換面,重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戶外畫廊:東邊畫廊。

身為「東邊畫廊」的這段圍牆上有各式藝術家對當時歷史的轉譯,非常精彩,幾經損壞與修復後,如今某一段已被非營利組織保護起來。

好了,到了這個時候,最後一個問題出現了:
『各位現場的藝術家們,你將會在圍牆上畫什麼?』

這個問題一拋出之後,年紀較小的孩子非常開心的舉手搶答,打破大人的沉默,接著我們帶領大家打開電腦開始設計牆面上的3D塗鴉,最後再用壓克力等顏料在模型其他部分上色完成2D塗鴉。  



一份創作,兩種方式。

其實在現場體驗工作坊的限制頗多,時間、空間、模型大小、難易度等,讓經歷體驗的過程與意義加深變廣之後,結果在手上或心裡的樣貌就端看個人了。

創作是最原始的思考呈現之一,沒有對錯也不會有答案,只是忠實的呈現了我們的想法。

當天某一梯次接近尾聲的時候,一位學員看著等待顏料風乾的那一排圍牆作品,她羨慕地說,年輕人畫得比較好,我年紀大了比較沒有創意畫不出來。

我看著她有點害羞又遺憾的表情,說出我的想法:創意本來就沒有答案,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審美標準,因為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年齡只是加深了我們的生活經驗,為此思考型態也在變化。

我指著她說的「比較好」的作品,告訴她其實這位作者,跟她年紀差不多,這與年紀無關,與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其實生活的現實在累積,久了我們早已習慣不思考也不創作,所以當貿然的一份白紙放到面前,很多人都慌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如何將荒廢已久的小腦袋找回來?
但沒關係,藉由引導,慢慢來,把那個感覺找回來,把思考的能力找回來。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意義。

這次歌德館慶「迎賓日」活動,設計課程階段我們不斷的測試與討論,如何讓一個3D列印的柏林圍牆,美好又即時的呈現在學員眼前手上,而當看到學員隨著引導進入情境並全神貫注進行體驗之時,他們興奮又期待的表情與一字排開的『歌德畫廊』成果,我們想這個主題的決定真的是棒極了。



By Faith

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