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跟國美館與口述影像協會一起規劃「聚合‧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中的視障輔具的人員到美國亞特蘭大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發表我們規劃製作輔具的成果,把我們的經驗提出來跟國外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交流分享。眼看2018年就要結束了,趁著歲末年終稍微比較有時間,整理了一下那幾天的觀察與心得,就當作是遲交的暑假作業,也給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做個參考。
藝術與失能領袖交流協會(The Leadership Exchange in Arts and Disability , 簡稱 LEAD)是由美國甘迺迪表演藝術中中心(The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裡的文化近用辦公室(Office of Vary Special Arts and Accessibility, 簡稱VSA)所組織的一個專門針對文化藝術領域與機構裡,負責文化近用(accesibility)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分享交流想法與實務經驗的網絡。這個協會成立於28年前,最初只是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內的一個部門,成員只有三個人,到後來在2011與VSA(前身為Natinal Commitee—Arts for the Handicapped, 為一促進藝術與失能結合的國際組織)合併,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文化平權組織。LEAD的理念與使命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相信接觸、欣賞與使用文化藝術資產為一普世人權
二、增進藝術文化機構工作者創造對不同身心障礙族群更加包容、更可親近的藝文活動體驗的能力
三、為相關工作的參與者創造開放與安心的環境,讓所有人得以提出各種問題,並且分享未臻完美的現狀,以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改善方向的建議
四、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聚焦在相關從業人員在問題解決、專業培養與方案開發的能力
五、肯定與尊重各種不同的實踐方式、理念與意見
LEAD每年選定一個城市舉辦一個為期約五天的研討會,通常租借高級飯店的會議樓層來舉行。會議內容包括了專題演講、工作坊與各式主題研討會。以2018 Lead Conference來說,前兩天是培力工作坊(Capacity Building Workshop),邀請實務經驗豐富的相關人員來擔任講師,一天的費用約200美金(台灣的研討會大多是由公部門舉辦,幾乎都是免費參加,相比之下實在太幸福),與會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參加;後面三天則是在許多會議廳同時進行主題發表,與會者可以自由選擇有興趣的場次參與,若中途發現跟自己預期的不太一樣,也可以(悄悄地)離席去參加別的場次。
以今年在八月初舉行的會議來說,要發表的演講者,在一月就得寄出發表內容的大綱供大會審查,四月的時候主辦單位將通知審查結果,七月初的時候繳交正式的大綱與內容簡介,再由主辦單位會將所有會議的題目、內容與講者介紹上傳到一個會議APP,讓與會者可以瀏覽與預約要參加的場次。參加三天的會議的費用依照參加者所屬身份與單位性質而有所不同,從300美元到850美元不等。
每年的研討會除了都會有一本設計精美,資訊詳盡的會議手冊之外,還有一個會議APP,不但能快速的查閱議程、講者資料,而且還能預約安排自己想參加的場次,還能做筆記、分享照片、簽到與給參與的場次評價等,非常便利。與會者大多是在美國的文化機構的工作者,但也有少數來自俄羅斯、英、法與香港等國家的相關從業人員。在這為期一週的研討會,總參加人數應該至少有二、三百人以上。台灣過去也有人來參加,但是作為發表者,今年還是第一次。今年會議大約共有80個場次(不含穿插其間的比較小型的交流或社交活動),主題包括九大領域,分別是:
- 文化近用服務與活動(Access Services and Programs, )
- 硬體設施(Built Environment)
- 觀眾服務與人員培訓(Customer Service and Staff Training)
- 機構支持與規劃(Organizational Buy-In and Planning)
- 社會包容,推廣與參與(Inclusion,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 法律規定(Legal Requirement)
- 活動評量或研究(Evaluation or Research)
- 科技(Technology)
- 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在會議的開場演說中,VSA的主席Betty Siegel特別強調,希望這個會議是一個「安全」的場域。這裡的「安全」,除了指的是我們在離開座位時,應該要把椅子靠桌子放回去,以免造輪椅使用者的不便,另外一層的意思是,她希望任合人都可以在這幾天的會議上暢所欲言,有不同想法的人不用擔心自己的發言會遭到漠視或批評,主流意見的主張者也應該要包容不同的聲音。
我們今年發表的題目“Making Exhibitions Accessible To All: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xhibition Design At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The Arts” 是屬於「文化近用與活動」這個類別,但是我對於「科技」、「通用設計」這兩個領域的題目比較有興趣,所以參加的大多是這些場次,有時候也會發生自己有興趣的幾個題目被安排在同一個時段,得要「趕場」或是「試聽」的情況,但因為同一時段幾乎都有7~8場發表,很難會有全都不感興趣的情況發生。以下就分大家分享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場次。
利用觸覺輔助設計來創造一個包容的自造經驗
(Using Tactile Aided Design (TAD) to Create an Inclusive Making Experience)
講者
Justin Tognatine (Accessibility Coach, Carnegie Museum of Pittsburgh)
Steve Luciano ( Mobile Fab Lab Coordinator, Carnegie Museum of Pittsburgh)
在這麼多場的發表會裡,最讓我期待的應該是這一場由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Pittsburgh)的人員所發表的題目。有聽過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電腦輔助設計),但是TAD (Tactile Aided Design, 觸覺輔助設計)這個名詞倒是頭一遭聽到。3D列印需要3D檔案,但3D檔案只能靠電腦軟體來繪製。不過電腦螢幕是將三維的世界用不同的透視方式轉換成二維的圖像,這中間的轉換太抽象,如果看不到這二維的圖像,要怎麼畫出三維的模型呢?難道他們已經發展出一套可以用觸覺輔助來讓視障者做設計的方法了?
原來這裡所謂的設計,指的是設計平面的圖案,再用數位工具把這個圖案製作成立體物,是我自己太先入為主,把設計限縮在3D模型的設計了。即使如此,這個方式還是很有啟發性的。他們的做法是,使用一些材料與工具,來模擬平面設計軟體上的功能。軟體上的工具藉著擬物的圖像來代表工具的用法,現在是反過來,用實際的工具來表示軟體上某個工具的功能。
首先在桌子中央放置一塊白色的壓克力板,代表繪圖軟體中的空白的畫布,然後在壓克力板的左方依序放置黏土、毛根(pipe cleaner)、蠟繩(wiki stix)與黑紙等,代表繪圖軟體中的畫線或是畫型的造型工具,在壓克力的上方放的則是剪刀、刮刀、膠帶等代表繪圖軟體中用來編輯造型的各種功能。這樣的擺放方式,就好像是小畫家之類的繪圖軟體螢幕上的版面規劃,一邊是建立工具,一邊是編輯工具一樣,如果以後找到其他合適的工具與材料,也依照這個規則分類擺放。這樣不但可以讓使用者在操作時有一致的經驗可以依循與擴充,也可以藉此讓他們理解電腦上的繪圖軟體的大概使用方式。
實際操作的時候,先由協助者解說各種材料與工具的用法,再讓視障者使用各種用左邊的材料與上方的工具,在白色的壓克力板上組合創作出圖案,再由工作人員將這個圖案拍照,並轉成向量檔,最後使用雷射切割機切割或雕刻出圖案來。現場還準備了材料讓與會者實際操作。其中所用的蠟繩是種有各種顏色,具有黏性可重複使用的材料,之前沒有看過這種東西,還特地跟講者要了一些回來。
現場利用黑色黏土、蠟繩與色紙拼貼的作品
講者也分享了他們之前帶這個活動時的心得,特別指出這個活動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將視障者用這些材料完成的圖案轉為數位檔案的過程。曾經有單位找我們去舉辦給學齡前的小孩上3D列印課,針對這些還不會使用電腦滑鼠的小小孩們,我們也是使用類似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先讓他們用彩色筆在圖畫紙上畫出圖案,再用軟體將圖案轉成向量檔,再匯入3D軟體中長出厚度,得到一個3D模型。我們的經驗也跟他們一樣,這個活動中最耗費時間的部分,在於將小孩創作出來的圖案轉成向量檔這個步驟。因為不管是使用色筆或是黏圖、蠟條,這些都是不均值的類比工具,做出來的圖案可能是不連續、有間隙,再加上拍照時光線造成的顏色不均,雖然這些材料已經儘量使用高反差的顏色,但是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還是很難用同一個閥值(threshold)的設定,過濾掉不要的雜訊且同時能保留所有該留下的部分,因此每一張圖都需要人工針對後面要使用的數位工具特性來個別處理。或許之後會有軟體公司加入一些人工智慧的功能來自動化這個流程,在那之前,就只能夠過盡量標準化的材料與轉檔程序來做了。
By Le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