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活動分享】第15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頒獎典禮


第十五屆的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得主名單前些時候公佈了,今年也不例外收到主辦單位寄來的頒獎典禮邀請卡。先來看看今年主辦單位製作的一支影片吧:

記得兩年前去觀禮的時候,在會場遇到一個以前研究所的同學,一問之下,原來他在十幾年前就拿到這個獎了。真不知道是我這位同學太過優秀獲獎無數,從未聽他提起過,還是得主們就只在頒獎那天萍水相逢後又各自努力爬山去了無暇聯繫。雖然歷屆得主回去參加當屆頒獎典禮的比例不高,但是抱著能有機會當面跟這些可能會被人當成怪人、傻子、甚至瘋子的人聊聊的心情,我也總是盡可能的排出時間參與。因為今年逢五,所以主辦單位擴大頒獎典禮的規模,不似前幾屆以下午茶會的形式舉辦,而是在飯店以晚宴的方式進行。

除了歷屆得主之外,當然也還邀請了歷屆評審與贊助單位。今年很特別的是,曾參與這個活動的蒂雅吉歐公司員工們也是來賓之一,所以主辦單位租了一個很大的會議廳,總共擺了四十幾張桌子。席間跟同桌蒂雅吉歐的工作人員聊天時才知道,會有這樣的活動,原來是當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之後,英國總公司提撥出三千萬台幣的預算,希望台灣分公司能夠舉辦一些能幫助台灣從這個巨災中復原的活動。於是台灣分公司便提出這個計畫,但因不知道社會大眾的反應會如何,所以將這三千萬分為三年舉辦三屆試試看。結果一辦就辦了十五年,而且到後來已經不需要由英國總公司提撥經費,而是全由台灣分公司自主籌辦。這位帝雅吉歐的同仁還與我們分享,說每年送件申請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第一階段的企劃書審閱,就是由他們內部的同仁負責,而很多人在看這些企劃書時,都看到感動到落淚。

典禮中還邀請了兩位之前的得主在頒獎現場演出,其中一位舒米恩‧魯碧(第九屆得主,阿米斯音樂節發起人)還半開玩笑的說:「等一下要跟各位學長請教,在第一年之後,你們是怎麼活下去的....」。我想他的意思是,雖然夢想資助計畫會提供得主一筆為數不小的夢想基金,但是要完成這些事情,不是光有這筆金錢的贊助就足夠的。這筆贊助金或許可以幫助自己實踐夢想到一個階段,但之後該如何讓這件事情能夠延續、擴大,才是每個得主接下來更大的挑戰。

記得當初是在偶然的機會知道有這個機會,看到官方網站上其實已經準備好幾份簡單清楚的文件讓申請者填寫,於是便抱著正好趁這個機會,利用這些表格整理一下已經完成的事,以及梳理一下對未來的步驟的想法,即使是沒有申請到,也算是對自己工作的盤點。我偶而也會問我們這邊的工讀生,自己有沒有什麼想要完成的事。這些事情未必要是公益,未必要是利他,但是我總覺得一個二十幾歲的人,應該要有不只一件自己覺得此生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未必要去申請這筆贊助(許多得主往往會自己投入比這贊助金更多的金錢),但是在填寫這些資料時,可以讓他們更具體的去思索,自己還缺少甚麼能力與資源,該採取乃些步驟,才能一步一步更靠近夢想實現的那天。

在上面那隻影片中舒米恩說:「我沒有要鼓勵你的意思,因為真的很累。」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句話:如果一個人覺得他現在做的事情很輕鬆,是不是就像是聖經故事<The parable of talents>中的那個把主人給他的銀子埋在土裡的第三個僕人一樣,代表他沒把自己的能力完全發揮出來?

如果想要知道這15年來這個計畫選了哪些人與計畫,可以到這邊看看他們的故事。看完之後,或許會發現Keep Walking計畫很特別的一點,就是評審們選出來的人與事所涵蓋的面向之廣,幾乎無法分類或是看出背後有什麼套路、傾向。我想大概是因為夢想是非關主題,不分大小,無法比較的。唯一的共同點,或許就是每個夢想後面,都是一則則動人的故事吧。


By Leo

2019/06/12

【活動紀錄】3D列印 x 封蠟印章示範應用體驗工作坊


蠟封印章興起於 16 世紀歐洲密封信件的蠟印,常被用來黏貼文件或機密信息,同時作為辨識身份的記號。現在蠟封的應用已不僅限於密封文件,也經常用來裝飾,例如很講究質感的喜帖或是寫給親朋好友的卡片等。

這次的工作坊學員可以設計代表自己身份的圖案,再透過建模軟體作成印章模型並且在現場就把它列印出來。我們特別邀請了SLA印表機的廠商助陣,現場同時五台機器火力全開,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把這些獨一無二的印章圖騰全部創造出來。和FDM印表機相比起來,SLA印出來的模型精度大約高出十倍以上,許多細節都可以呈現出來,因此,製作蠟印的效果也很不錯!


我們在剛開始測試封蠟章時,失敗率非常高,平均每壓十個蠟印就有九個失敗,屢試不爽,直到上網爬文後才知道秘訣。原來在每次壓印之前,封蠟章要先塗上離型劑,才能避免讓蠟沾黏、殘留。因為現場不能用明火的緣故,所以我們用電磁爐代替蠟蠋融化蠟條。蠟條的熔點大約為60度左右,加熱到完全融化才可以將蠟倒在信封紙上,等到把封蠟章壓在蠟上直到完全冷卻後,才可以把章拿起來。

用電磁爐操作的感覺滿特別的,好像在調配什麼神秘配方?                                       
我們為了這次得工作坊特別設計了一個專屬郵筒,只要信封寫上有效的地址,再壓上蠟印,一律可享Ctrl+”P”ost的免費郵寄服務。藉由寫信製作封蠟的機會,我簡短分享了我們在台中惠明盲校服務的一些經驗,讓學員知道有許多用心的老師默默付出,也體會視障者生活的不容易。恰巧這次工作坊的主題是半立體的封蠟章,所以我們進一步邀請學員寫信祝福台中惠明盲校的學生。視障生雖然看不到文字,卻可以透過指尖上的眼睛觸摸代表著來自不同身份的蠟印的祝福。等我們過幾天再把這些信轉交給這些學生,再跟大家分享他們的反應。 

By Jim

2019/06/06

【活動紀錄】──永樂國小成果發表



這兩個月,帶著永樂的孩子們完成了名片座、削鉛筆機器人、發條小動物、旋轉名牌、及遙控器車總共五個作品。準備成果發表的前一周,我花了一個晚上整理這兩個多月與永樂孩子們相處時所記錄的影像。那個與孩子之間陌生與尷尬滿點的初次見面好像已經很久遠,但搜尋記憶,卻也說不清是在哪個時點築成了如今基於彼此信任與陪伴的互動模式。
這幾天的心情似乎像在狂歡後突然需要沉澱般,一時間不知從何寫下這兩個多月的心得,想了想,決定分享一些這段時間與孩子們相處的日常點滴。


1.
午餐時大夥兒總在各桌找尋孩子們空出的幾個零星座位,雖說不會特定與誰同桌,但仍是帶點希望能利用午餐閒聊時間與孩子增加交流機會的目的性。大約在第四還第五周的那個中午,我剛好與三、四位女孩分享空間,那時大概正在聊參加營隊的話題吧。
我問她們有無參加過其他類似課程或營隊的經驗,其中一位女生告訴我:「有阿,不過通常都是每天都來,然後連續五天,就結束了。」我心想,這的確是大多數的營隊會選擇的方式,但我們的不一樣,因此也基於好奇拋回了個問題,「那妳比較喜歡那樣,還是現在這樣?」
「我喜歡現在這樣。」「為什麼?」「因為現在這樣比較有期待的感覺。」記得當下聽到好像是發自內心大喊了「好感動」或是「天阿我要哭了」之類的話,有種當初寫在企畫書上頭,說「希望除了課程教學,也想藉由長期的投入陪伴孩子」的這段話,達到了超越申請經費目的的效果,那樣令人雀躍。
後來當天與志工圍圈互相回饋時,向大家分享了這段對話,當時感覺全身起著雞皮疙瘩,教學果然是會令人內心悸動的一件事呢。

2.
「老師,下次就是最後一次上課了嗎?」綽號「艾瑪蘭」的三年級女孩,在我們一起將呼拉圈收回體育器材室、正在從球場走回電腦教室、準備開始下午的課程時,突然開口問我這句話。
我說,「對阿」,接著便等待著她想開啟的話題,她果然繼續問著:「那,你們之後還會再來嗎?」,我打著太極反問:「如果我們再來,你還會再參加嗎?」。「當然會阿!我還會告訴同學要來參加喔,你知道嗎原本我媽媽要我先學好數學再來,但是後來阿我參加之後數學考試都有考好喔…」女孩眼神發亮、滔滔不絕地說著,我一邊適時投以「哇、真的假的」之類的讚嘆詞,一邊在心裡覺得童言童語實在能令人嘴角失守。
我其實不確定這兩個多月來的3D列印課程,對於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考試有無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但卻很高興孩子能夠將這個課程,視為幫助她在學習道路上前進的助力或動力之一。是吧,回到「學習」這件事情,本該是要讓人在提起時,能夠面帶著笑容的。

3.
最後一次出隊,回程前到辦公室向永樂國小的黃主任再次道謝,感謝她從一開始促成這個計畫的合作、到每周六特地到學校替我們開關教室、協助訂午餐、與處理任何設備上的問題。
那天,主任主動向我們提起學生及家長的回饋,「有一些女生她們原本對於資訊、電腦方面的東西是有些畏懼的,但是她們上完課回家之後都會跟家長炫耀自己也會畫3D列印的模型了喔!」
或許在這群孩子們長大之後的世界,會使用3D列印技術並不會為他們增加多少實質價值,但這次計畫裡頭深埋著的期許,是孩子們從聽聞、接觸、到了解原來自己也能夠做到以往從來不知道的事情,進一步對於自己的未來、人生有著更加寬廣的想像。



有幾位孩子陪著我們待到最後一刻,我理解成他們其實也跟我一樣依依不捨。「掰掰~掰掰~」,直到我們將車門關上了,仍然能聽到他們漸弱、卻中氣十足的道別聲。

By Joyce

2019/05/08

【活動紀錄】3D列印 x 智慧香氛器示範應用體驗工作坊


擔任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的3D列印推廣計畫第五年,每年就像生孩子一樣,從發想提案計畫書撰寫到執行與結案,差不多就是十個月的時間。

這兩年為提高3D列印普及應用範疇的深度與廣度,跨領域的示範應用不斷的推出,我們與幾組不同專業領域的團隊持續合作,試圖找出符合計畫目標又能提高民眾參與交流意願的主題課程。

但這並不是項容易的任務,如何有效地讓社課的學員在短短2小時的工作坊,完成一件3D電腦繪圖作品,並且在接下來的2個小時內,繼續動手/體驗/學習另一種領域之專業,並將這份跨領域的成品創作、完成;於基本的專業技術之上讓學習變得容易但成果是立即可以看到的,可說一直是每年計畫最令人費盡思量的部分。

如果說專業對Ctrl+P不是問題,那問題就在於能夠吸引一般民眾的主題,到底什麼?

Iot相關跨領域的工作坊遍地開花,通常來參與的學員大多是學校老師、大學生、親子等,而且通常都是男性居多,但身為規劃活動的人,總是希望普及技術這件事,能夠跨越長久以來的行為偏見,讓更多「以為」科技其實很深硬的女性們也能悠然參與。

而哪種主題最能夠打動人心?跟設計、包裝產品一樣答案是:「生活」。

跟人有關的生活,既然我們想要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更大眾化的,那就從「人」的角度出發,找出「讓生活增添樂趣、有一點難度但又有一點點好玩的物品」,因此「智慧香氛器」這樣的想法經過多次腦力激盪之後就出現了。

小小的香氛器,可以單純加水變成加濕器改變室內濕度,可以加點喜愛的香味,房間、客廳、廁所任意擺放,只要這點點改變可以讓人連呼吸覺得生活很美好。

重點是,除了香味可以自由選擇,作品外型還可以自己設計,這樣的示範應用體驗工作坊,等於是交給學員一把鑰匙,開啟3D列印跨領域創作之門,這麼棒的主題設計,果然一開放報名就在一週內秒殺名額,讓身為規劃主題的我們認為能夠規劃出如此受歡迎的主題真的是太棒了。

by Faith

2019/04/09

【活動紀錄】「3D列in!」火車頭計畫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
那天約略是去年八月底左右吧,暑期營隊大致告一段落,在Ctrl+P擔任實習生的日子倒數著,會議室裡的投影幕上亮出斗大的幾個字──「科技部科學志工火車頭計畫」,而當時我仍一頭霧水。聽完了簡報、大致瞭解了計畫的進行方式,我在心裡頭激動且無聲地吶喊著:「天啊!天啊!我有機會去偏鄉教3D列印了嗎?」。那個下午,在得知公司打算將這次計畫全權交由我與夥伴孟婷負責後,即使內心忐忑、彼此擔心著無法勝任,卻也終究勇敢地踏上了這趟旅程。

2019/03/02

LEAD紀行(3/3)


全人友善的展覽服務設計:國立台灣美術館的跨界整合經驗案例
Making Exhibitions Accessible to All: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xhibition Design at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這是我們場次的題目(這題目的名字有點長,長到幾乎讓人都忘了原來的中文是什麼了),由國美館的吳麗娟小姐、口述影像協會的趙又慈老師與我共同發表,主要是分別從美術館行政、口述影像與3D列印這三個面向,分享在<聚合‧綻放—台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這個常設展籌備過程中,幾個在台灣算是第一次的嘗試與成果。從展覽的籌備過程來說,全人友善的展示內容與設施,是從展覽一開始規劃的時候,就跟其他展覽內容一起被考量的,而非等展覽已經規劃完成,甚至是現場都已經佈展結束後,才作為一種補充、附註加進去展覽的。一般來說,展覽始於策展人的展覽論述與選件,選件的工作,幾乎都是策展人的工作與權力。但在這個展覽選件的過程中,另一個口述影像版本的展覽論述與選件也在概原始念稍具雛形後便開始進行,並且與原來的展覽規劃互相調整配合,直到定案。這與一般的展覽規劃流程不太一樣,美術館的研究、展示、典藏與教育部門都會需要調整工作的習慣與方式,這些調整,是需要館內各部門漸進式的調整、磨合與形成共識。對於美術館從業人員來說,這些展覽表面看不到的工作,往往是一個展覽籌備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口述影像而言,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在時間與預算都比較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完整構思與實踐口述影像理念方法,足以作為各館所友善平權示範點的展覽;而對3D列印來說,這是在台灣第一次針對不同藝術作品的特性、視障輔具的使用需求,能夠在規劃階段就給予建議,選擇多種不同種類與材質的3D印表機來製作,並且結合不同材質與工藝的視障輔具設計製作案例。

我們三人的簡報加起來有共有八十幾頁,可算是乾貨滿滿,我們會議的引言人也在會後告訴我們,有人跟她反應我們這場是少見非常紮實的報告。國美館可能會在2019年舉辦一場亞洲版的類似LEAD的大型研討會,或許到時候我們三個可以用我們熟悉的中文,跟大家做一次更完整的報告。


在這三天的議程裡,有兩個特別的時段,是留給與會者互相交流的。原則上是讓與會者分別依照自身的機構類別(美術館、劇場或是自然公園等)或工作屬性(行政、教育或口述影像等),聚集到不同的會議室,但也可以不依自己的工作性質參來選擇想參加的場次,而是到你想認識或瞭解的人所聚集的會議室,參加他們的討論。主辦單位在每個會議都安排一位較資深的主持人,來促進彼此的交流與聚焦,朝落實成為日後可行的計畫進行。以我參加的其中一場「相關服務內容提供者」(也就是文化機構外的公司或個人)而言,參加的人有經營了二十多年的公司老闆、個人工作室、也有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大學實習生。可能是平常很少能遇到跟從事類似工作的人的關係,大家彼此分享當初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與初衷,多年來與博物館美術館打交道的經驗,互相鼓勵與提供建議,氣氛十分熱絡。當場不但每個人都留下聯絡方式來製作通訊錄,甚至有人立馬上就開了一個臉書社團,拉大家入群。

這場大型研討會的包含的主題非常廣泛,在沒有跟我有興趣的主題相關的幾個時段,因為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所以也去聽了幾場不熟悉的主題發表,倒也有很多意外的收穫。例如在一場關於建築法規的場次,一窺美國法律對無障礙設施規範之全面;在一場關於口述影像從業人員的認證討論,才知道還有專門為舞台劇做口述影像服務的專業人員,現場隨便一位起來發言的人開場自我介紹,都是已經有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的口述影像經驗的資深工作者(讓同行「只有」十八年口述影像工作經驗的趙又慈老師都笑說,在會場裡感覺自己好像是小孩子)。



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蘋果之後,兩人還是都各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我們交換想法之後,我們就都各有兩個想法了」。如果我們在大家面前交換想法,那麼每個看到聽到的人都會多兩個想法,這也是一個成功會議的最大價值。要謝謝Ctrl+P的所有夥伴們,分擔我的工作,讓我可以在最忙碌的暑假,抽出兩個禮拜的時間去參加這個會議(以及參觀心儀已久的Smithonian博物館群)。

最後,2019年的LEAD Conference將在今年8/3-8/7月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Denver)舉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開始規劃行程了。


By Leo (3/3)

2019/02/28

【活動紀錄】裕隆汽車CSR活動:3D列印汽車設計工作坊


一場4小時40位年紀小4~6學生的3D列印汽車設計工作營,怎麼進行?
條件:每人一台車、可以跑、3D列印、DIY元素、學生3D建模設計並現場印完!
接到這項客製化案子時,我心裡只有兩個字:「哎呀......」

客製化活動與課堂教學不同之處,第一點在於活動時間較短,通常是一個半日或一個全日,而活動參與人數通常較高,幾乎是超過一倍的人數;第二點不同之處,則是活動能夠完成的教學深度,不到課堂教學的一半,更可能只是四分之一而已。在時間短、參與者多的情況下,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帶領活動,並同時完成3D列印教學與即時列印,實在是考驗師資與設備專業的一項挑戰。如何克服在短短時間內參與者眾多、列印作品數量大的難題,端看活動設計與設備的安排了。反覆推敲、整理活動設備與執行細節,直到活動的前一天半夜。活動當天,抱著期待也忐忑的心情,我們帶著6位講師、7台3D印表機、50台電動遙控車、50份3D列印的Luxgen車殼等零件、20台筆電.....浩浩蕩蕩來到了苗栗三義鄉的裕隆汽車廠區。

活動的趣味性在於好玩、好看、能夠一手掌握。
我們先讓孩子瞭解即將要進行的工作坊目標「動手做裝一台3D列印改裝遙控車,並設計個性化的裝飾物安裝於車子上,最終完成競賽」,接著帶領孩子進入3D列印的世界,對於3D列印有初步的了解,先備知識充電完畢之後,開始動手執行任務。我們讓孩子分成5組,每一組配合一位裕隆的同仁擔任小隊長,協助孩子依照講師們的示範完成組裝、製圖、競賽。


近年來以maker為主題的相關活動很受到大小朋友的歡迎,但活動中有多少比例是可以落實在孩子身上的真實動手做,並藉由動手做的過程真正認識3D列印的樣貌呢?從3D列印機拿出來的成品,因為設計與列印方式的緣故有時候需要打磨、修剪跟黏合,跟平常我們在會展上看到的完整平滑的模型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一般人可能會以為3D印表機印出來的模型就是那麼漂亮的;或是有時候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大人把關著所有工具,很少讓孩子使用「危險」的工具,好像把孩子當作易碎品一樣小心翼翼對待,深怕他們受傷。所以這次我們故意保留模型上未拆除的支撐與粗糙的表面,讓孩子真正體會了一把模型後加工的過程。

看孩子拿著斜口鉗,把多餘的支撐拆掉,接著用砂紙,仔仔細細的將自己的車殼打磨,把多餘的邊修掉,最後拿起螺絲起子將車殼與車體組裝起來,然後測試車輪是否可以使用。接著講師先用簡單的造型跟討論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平面繪圖與立體繪圖的差異,帶領孩子進入到電腦建模的世界。有了基礎之後,再讓孩子設計自己的專屬車牌,車牌設計好之後即刻送印。在每個段落穿插著試跑練習、預賽的競速體驗,一方面調節上課的節奏,抓緊孩子的求知與好勝心,一方面也爭取3D印表機的最多列印時間。


活動進行中,有的孩子非常心急想要快點完成組裝動作好去試跑,有的孩子則像對待藝術品一般,細細的整修、組裝並且將車子上色,透過這連串的DIY過程中,孩子漸漸對於手上這台遙控車產生「這是自己的作品」的認同感。在這場體驗工作坊最後的汽車足球PK競賽活動,裝上各種如雷神之鎚等「踢球」道具的改裝車,輪番上陣。穿插在緊張的你爭我奪過程中,更多的是卡位、翻車、失控等讓大人笑到噴淚的爆笑畫面。

過程中每組的小隊長也跟著孩子們奮力吶喊與孩子打成一片,整場活動下來看著孩子與裕隆同仁們親密合作宛如真正的團隊,孩子們離開時捧著自己那盒車子意猶未盡的表情,我想我們應該是成功完成任務了。




By Faith